分享重庆大渡口养老院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护理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脑血管疾病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也称为急性脑血管病。以急性脑功能障碍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瘫痪、失语)为特征,表现为发病急、病情演变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一、中风概述
(一)疫情
1957年,城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47.2和39.0/10万。到1995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每10万人87.9例和129.9例。脑卒中患者600万,每年新增150万例。目前,600万脑卒中患者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残疾,全国每年死亡100多万人。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死亡率高的疾病。
(2)风险因素
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高龄、精神紧张、酗酒、吸烟、肥胖、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代谢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低钙、低纤维素饮食)等。口服避孕药会增加患病风险。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强行排便、过度疲劳等诱发脑出血。脑血栓的发病率比夜间血流缓慢的发病率高。
二、中风的临床特点
急性脑血管病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又叫脑梗塞,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狭窄、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脑出血和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1)临床表现
1.脑出血
脑出血在白天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生。急性期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立即意识障碍、面色潮红、深呼吸伴鼾声、脉搏缓慢而有力、血压升高、全身出汗、大小便失禁。内囊出血有典型的“三偏”,即偏瘫、偏盲、偏瘫。如果出血病灶在优势半球,会失去语言,累及下丘脑,会导致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脑桥脑出血由于下丘脑温度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受损,可引起持续性高热和呼吸不规则。出血量大时,可破入第四脑室,迅速出现深度昏迷。交叉麻痹或四肢瘫,瞳孔缩小呈针状;小脑出血的特点是头晕、频繁呕吐、枕骨疼痛、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脑出血的症状往往在几个小时内达到高峰,严重者可因脑疝形成而在短时间内死亡。
2.脑血栓形成
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病情进展缓慢、一般无意识,常发生于夜间睡眠时,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发现肢体瘫痪。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表现为同侧大脑半球受损,引起对侧“三分”;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疾病的特点是脑干和小脑受损、交叉麻痹和共济失调。上述症状突然发作,通常只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24小时内症状体征消失,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积极治疗可以减少脑血管疾病的机会。
(2)治疗和康复
尖锐的
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常见的残疾。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好。康复的目标是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尽可能回归社会。详见第四章。
2.心理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往往患有不同程度的身体、语言和智力残疾,这对患者及其家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何让患者和家属面对现状,树立信心,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需要细致长期的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是病后康复的主要内容。
3.协助生活护理
由于中风患者身体残疾,日常生活活动受到限制。护理人员除了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确的康复活动外,还应做好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如压疮、尿路感染、肺炎等。
4.防止中风
中风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护理人员应知道如何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避免心理压力,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1)控制高血压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注意运动和饮食控制,逐步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心脏病的防治防治房颤、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是预防心源性栓子引起脑栓塞的基础。
(3)糖尿病的防治糖尿病患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因为糖尿病容易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因此,纠正高血糖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有利于预防脑血管疾病。